聚众扎堆 集体创作无处不在的中国式摄影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? 摄影究竟该表达什么?聚众扎堆拍摄的意义是什么?集体创作的时候,我们拍下了什么? Photo by 时利军 一部分摄影师,拍下了其他摄影师们拍照时的样子。这些群体创作者,反映了典型的“中国式摄影”。 Photo by毛巧媛 一张照片,带火了一个“景点”,之后无数人拿着照相机,组织着一场又一场的摆拍,拍出无数一摸一样的照片。扎堆创作,让摄影看起来成为了一项名副其实的运动。 这些聚众扎堆的背后,是人们缺乏冷静思考的体现。当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起,无疑,很多人已经沦为重复按快门的“机器”。 我们渐渐失去了思考力,渐渐开始有了从众心理。这样的环境下,我们开始了习惯于别人给我们安排一切。质疑的能力似乎不在。 Photo by 朱明 Photo by 杜宝仙 Photo by 陈超 Photo by 崔金蕾 Photo by 张霞 Photo by 汪雪涯 Photo by 小凝 今年正月十五,陕西宝鸡陇县东南镇闫家庵村有血社火表演,吸引来上百号发烧友。 Photo by 张晶 社火即将开始的时候,人群围满了表演场地,村民们有人大喊:让拍照的在最前面! Photo by 许小英 Photo by 许小英 Photo by 许小英 Photo by 许小英 各种乡村民俗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久居城市的人们热衷的新内容。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肖琳 桂林漓江上渔民老爷爷穿着蓑衣戴着斗笠,太阳未出前划船,水天一色,一盏孤灯,一只鱼鹰,影子倒映在江水中。拍一次人均100块,船上空间有限,要拍就要排队。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欧阳璐 Photo by 欧阳璐 福建霞浦是一个靠海的小城,因为坐拥绝美的滩涂资源深受摄影师喜爱。摄影团选择早上或者傍晚光线比较柔和的时间段,请来模特在水中走来走去捕鱼。 Photo by 徐海琴 在校学生业余兼职也有了一个新的职业——拍照模特儿。摄影群里大家约好拍摄时间、地点、模特儿、造型、甚至连需要带什么镜头“都写明白了。摄影师带着相机,站在固定好的机位上,模特儿已经摆好了姿势。这个拍一次人均50—100块。 Photo by 李建宏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徐宪成 Photo by 李文超 拍鸟是摄影发烧友鄙视链的高端,毕竟镜头价格放在那里。自然的鸟不好控制?那就抓一些来放飞。毕竟背着这么重的设备跑一趟,不能回去让朋友圈空白了。 Photo by 时利军 Photo by 时利军 Amazing!谁能想到,那些在乡村生活的老人们,成为了新的模特儿。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、阳光在皮肤上刻下的时光、不那么时尚的衣服代表着田园生活…… Photo by 崔金蕾 Photo by 张霞 越来越多的摄影师们走出国门集体“创作”,带火了各种摄影旅行团。尼泊尔的苦行僧站在费曼鸽子的广场上,摆出孤傲的眼神儿;斯里兰卡的海钓模特儿挂在木桩上,他们的上班高峰期是在傍晚。 摄影在当下的中国,更像是一种被“麦当劳”化的大众娱乐产业。“中国式摄影”也是当下一种社会现象,有钱有闲的人多起来了,买得起相机的人越来越多,摄影行业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发展。 所有人拍出来的都是一样的画面,或许我们该在按快门之前多思考,多去感受,我们自己对摄影的“欲望”是什么,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,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那些别人已经拍过几十次的“经典画面”。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,对按快门的认识,也是一样。当大家的镜头拍够了山山水水、花花草草、香车美女的时候,会走入下一个阶段。不再执迷于镜头,而是用好脖子上的头。 摄影在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,需要从体力到情感都做出极大的投入。 业余摄影爱好者就走投无路了吗?法国著名的当代文学思想家罗兰·巴尔特在其著作《明室》中给予了业余爱好者以无限的鼓励和希望: 业余爱好者通常被说成不成熟的艺术家:一个不能——或不愿——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。但是,在摄影活动领域里却相反,达到专业顶峰的往往是业余爱好者,离摄影真谛最近的,正是这种没有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。
|